游客发表
食管癌、胃癌是何预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,严重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。癌症赤峰市某某机械有限公司近日,吃出来国家卫健委印发《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(2024年版)》和《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(2024年版)》。何预两个方案的癌症出台有哪些重点?如何预防食管癌和胃癌?怎样才能早诊早治?有关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。
食管癌高风险人群
年龄≥45岁,吃出来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:
(一)居住于食管癌高发地区(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界定,何预以2000年中国人口结构为标准的癌症年龄标化发病率>15/10万)。
(二)父母、吃出来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中有食管癌病史。何预
(三)热烫饮食、癌症高盐饮食、吃出来腌制食品、何预吸烟、癌症重度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。
(四)患有慢性食管炎、巴雷特食管、食管憩室、贲门失弛缓症、反流性食管炎、食管良性狭窄等疾病。
(五)有食管的癌前病变诊疗史。
摘自《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(2024年版)》
胃癌高风险人群
年龄≥45岁,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:
(一)居住于胃癌高发地区(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界定,以2000年中国人口结构为标准的年龄标化发病率>20/10万)。
(二)父母、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中有胃癌病史。赤峰市某某机械有限公司
(三)尿素呼气试验、血清Hp抗体、粪便Hp抗原检测任一阳性。
(四)吸烟、重度饮酒、高盐饮食、腌制食品等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。
(五)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、胃溃疡、胃息肉、手术后残胃、肥厚性胃炎、恶性贫血等疾病。
摘自《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(2024年版)》
偏爱“趁热吃”,当心烫出食管癌
食管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。据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,食管癌的新发病人数达60.4万,死亡人数达54.4万。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地区,虽然中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,但依旧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。
“食管是食物经口进入胃部的管状通道,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道器官之一,发生在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就是食管癌,我国食管癌主要的组织学类型为鳞状细胞癌。”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柴惠平介绍,《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(2024年版)》明确指出,食管癌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特定的饮食习惯、不良生活方式、相关病史及遗传因素等相关。
“比如,国人在饮食上偏爱热食,提倡‘趁热吃’‘趁热喝’。刚煮好的热茶、刚烫好的火锅,可能风味更佳,但这个‘热度’一定要把握好,因为过烫的茶水、食物很容易对食管黏膜造成刺激和损伤。”柴惠平介绍,一般情况下,食管黏膜受损后会启动自我修复,但如果长期饮食过烫,黏膜会不断循环“损伤—修复”这一过程,长此以往,食管黏膜可能出现异型增生、癌前病变,增加患癌的风险。因此,一定要控制好食物的温度,不吃过烫食物。
柴惠平介绍,喜食腌制、熏制、烧烤食品或经常食用霉变食品,也会增加罹患食管癌的风险。腌制、烧烤、熏制食品、油炸食品等含有很多亚硝酸盐,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内后会产生亚硝胺,霉变的食物易产生黄曲霉毒素,这两种物质都是强致癌物。在食管癌的高发地区如太行山脉附近区域,过去许多居民喜热烫食物,还食用较多腌制、熏制食品,如酸菜、咸肉等,增加了食管癌的发病风险,后来经过努力,很多人改变了不良饮食习惯,食管癌发病率明显下降。
“此外,吸烟、过度饮酒也是导致食管癌的危险因素之一。”柴惠平提醒,要想降低罹患食管癌风险,需要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。例如,不吃特别干、硬、烫的食物,不吃隔夜菜,不吃霉变食物,少吃或不吃腌制、熏制、烧烤类食物,合理搭配膳食以均衡营养,适当多食用富含维生素、微量元素及膳食纤维类食品,适当多吃新鲜蔬菜、水果。同时,戒烟、戒酒或少饮酒,吃饭时细嚼慢咽等。
远离胃癌,宜积极根除幽门螺杆菌
胃癌是指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。根据2020年中国最新数据,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均位居第三。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,中国约占其中的40%。
“在全球范围内,东亚属于胃癌高发地区。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有很多,年龄是重要的一个。随着年龄增长,胃癌的发病风险也在升高,25岁之前胃癌发病率不足1/10万,但45岁以后发病率会有逐年升高的趋势。”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副主任医师李浙民介绍,《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(2024年版)》从环境、遗传、感染、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5个方面入手,比较全面地列出了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,对胃癌高风险人群进行了清晰的界定。
《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(2024年版)》明确指出,幽门螺杆菌(Hp)感染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。如果感染幽门螺杆菌,是不是就离胃癌不远了?
“并不是。研究发现,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确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,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高的地区,胃癌的发病率也高。但是,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并不意味着将来一定会得胃癌。”李浙民介绍,与其他肿瘤一样,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、多步骤的复杂过程,遗传因素、环境因素、不良生活习惯和既往病史等均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。幽门螺杆菌本身可以导致慢性炎症、消化性溃疡等,因此,即使多数感染者没有症状,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也建议积极根除幽门螺杆菌,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。
“大部分人的胃癌不是遗传性的,亲属患病不意味着自己一定也会患癌。但如果家族中的直系亲属有胃癌患者,那么其他成员患病风险确实会升高。”李浙民介绍,吸烟、重度饮酒,饮食不洁净、喜食腌制食品、高盐饮食等饮食习惯,也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。此外,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、胃溃疡、胃息肉、手术后残胃等胃癌前疾病的也属于胃癌高危人群,应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,做到早预防、早发现、早治疗。
早期症状不明显,定期筛查是关键
专家介绍,无论是对食管癌还是胃癌,两个方案都强调要早诊早治。然而,食管癌和胃癌早期大多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,当患者有症状后再到医院就诊时,往往已进展至中晚期,错过了最佳治疗窗口,也增加了医疗负担。
“早期食管癌通常没有特殊症状,中晚期阶段食管癌的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,先是难咽干的食物,继而是半流质食物,最后水和唾液也难以咽下。”柴惠平介绍,中晚期食管癌预后较差,近年来我国中晚期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虽有所提高,但仍处于较低水平,如果能早期发现、早期治疗,患者5年生存率可显著提高。
“对胃癌来说,发现的时间不同,治疗的效果也截然不同。早期胃癌90%以上可以治愈,但如果是晚期或进展期的胃癌,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%。”李浙民强调,对于大多数人而言,只有经过筛查,才能知道自己的胃是否发生病变。
两个方案对食管癌和胃癌筛查均推荐内镜学检查,建议食管癌和胃癌高风险人群原则上每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,有相关病变者建议缩短筛查间隔。
“这两个方案的亮点之一就是很有针对性,强调针对食管癌、胃癌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。”李浙民介绍,以胃癌为例,胃癌在一般人群中发病率较低,内镜检查用于胃癌普查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、物力资源,且患者接受度低。因此,只有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,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。
“对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40岁以上的人群,建议每年例行做含有内镜检查的体检。”柴惠平介绍,就食管癌和胃癌而言,内镜检查就是人们常说的胃镜。高风险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有利于及早发现食管和胃的异常。一旦发现早期病变,可以通过胃镜将其取出进行活检,以明确病变的性质,在条件允许时,还能在胃镜下直接切除病变,做到早期治疗。
在社交媒体上,一些网友表示因怕痛而对胃镜检查望而却步。“其实,现在无痛胃镜检查已经比较普及。对筛查者来说,只是睡一觉,不知不觉中检查就结束了。”李浙民提醒,预防、筛查、早诊是治疗肿瘤最经济有效的手段,要想远离食管癌和胃癌,不仅要注意早筛,还要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,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。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健康·生活频道
随机阅读
热门排行
友情链接